神话传说《山海经》 《山海经》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,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,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(男巫)方士(方术士,后演变为道士)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的,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。 《山海经》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,内容极其驳杂,除了神话传说宗教祭仪以外,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内容,是所有的古代文献中,最具有神话价值的作品。 神话乃文学之母,神话与文学的关系,就像《山海经》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。话说盘古死后,头化为四岳,眼睛化为日月,脂膏化为江海,毛发化为草木。盘古虽死,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……都有盘古的影子。神话在转换为其他文学形式以后,往往失去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,却作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。 陶渊明的《读山海经诗》句句源自于《山海经》;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具有游仙思想的名篇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《蜀道难》等皆源于《山海经》神话;李贺诗词对《山海经》神话亦多有运用;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了《山海经》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;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中的祀歌“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”,都是直接源于《海内西经》的。 此外,干宝的《搜神记》唐传奇如《柳毅传》几乎都脱胎于《山海经》;元杂剧《窦娥冤》明小说《封神演义》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,莫不与《山海经》神话的变化一脉相承;明吴承恩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糅的形象,是《山海经》神话变化的运用;近代戏剧《牛郎织女》《白蛇传》《嫦娥奔月》等莫不取材脱胎于《山海经》神话。 古诗词小说戏曲等泛取《山海经》神话题材者比比皆是,举不胜举,现代诗文也不乏以《山海经》神话入诗者,比如,杨牧余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吴瀛涛等人的诗中,神话往往成为其讽喻性的解说主题。 总之,《山海经》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。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,是象征的想象的朴野的,是叙事描绘的情感的富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。《山海经》的古神话,...